我想呵護那一丁點努力的火光
從輔導紀錄中我讀到這個班的孩子普遍對學習沒有太大興趣,學業成績的分布從十幾分到九十幾分,打破常態分配的鐘型,比較像偶爾拱起身子的毛毛蟲,只有小幅度的波浪曲線,程度落差頗大。
那天,一個孩子帶著燦笑告訴我:「我要考零分,我都不會。」在每天賣力演出的情況下聽到這句話,我心裡一下子很難接受,努力擠出一個回應:「那你運氣好嗎?」他說:「不好啊。」「那有難度耶,你要完美地錯過所有正確答案喔!」一開始他沒能馬上理解這個意思,但沒多久就如獲至寶地跟大家宣布:「欸,考零分很強耶!」沒想到另一個同學竟然回他:「都不要寫就好了啊,哪裡強?」發現這個答案聽起來更聰明,此起彼落的騷動便又淹沒了孩子的自信。
我注意到這孩子考試時寫完名字就趴下睡覺,遇到不會的問題便揉爛題紙,國語、數學習作的封面封底,開學沒幾天就變成碎片躺在垃圾桶裡;多次的失敗經驗讓他無法信任自己,每一步的推進都要找人一一確認,不認為依靠自己的能力可以解題,在學科上的信心完全是潰堤的狀態。對他來說,罵聲「幹」後擦掉錯誤重寫,就像是走在漆黑小路時講髒話壯膽,其實都是心裡怕,但必須顯得威武凜然。
有次,我告訴他:「好棒,寶貝,你學會了。」他給我一個「怎麼可能」的眼神,埋頭繼續寫,反覆問我:「老師,這樣對嗎?」我再一次堅定地告訴他:「寶貝,你真的學會了,你可以相信自己。」他給了我一個鬼臉:「老師,很不習慣耶。」我們幾乎是把所有零碎及空白時間都搭上了,但成績並沒有長成彼此的期待,這次的期中考,他仍是班上倒數。好在,他已經開始對作業負責任,拿到考卷願意找找是否有自己學會的那個單元,而我想呵護那一丁點努力的火光,至少他現在願意「聰明寫作業」。
把題目偽裝成不同的樣子
普遍而言,高年級數學對孩子來說較容易遇到困難,我會觀摩各方學派的教學招式,企圖把鷹架搭實,讓孩子伸手就可以順勢攀上。先找一些超簡單的問題,再偷渡小節新概念,吸引孩子注意,再悄悄放入新知;講解完成時,我經常誇張地說:「那ㄟ架甘丹啦!」
至於高年級國語課,則多著重於篇章與文意理解,生字詞不再占有完整的上課時間。在此情況下,多數老師會把這部分安排在回家作業裡,由學生自行學習;然而,這個班的基礎薄弱,字詞又是重要篇章的理解門票,在無法挪出更多時間之下,我只得讓字詞以不同的形式出現。比如,在課前預習單中出現生字「釀」,先要孩子寫注音,課後的出題單則讓孩子改謄國字,或同一個句子在填充、選擇、配對等題型中反覆出現,把題目偽裝成不同的樣子,讓孩子不枯燥地多些練習機會。
原以為這種小伎倆很快就會被發現,沒想到都寫到第三課了,大多數的人還是拿到學習單就從零開始,乖乖地從第一個字慢慢看,對寫過的題目沒有感覺,造句題目就算一樣,也習慣重新燒腦……當每張學習單都是「新的」,不僅拉長寫作業的時間,耐心也很可能一起被磨掉。我忍不住問他們:「你們沒有覺得預習單和出題單有八十七分像嗎?」小孩知道我要葫蘆賣藥,紛紛停下手邊的工作,看看熱鬧。「來,我們一起看出題單的第一三四五題在預習單的哪裡?」小孩覺得有點意思。「來,再看第二題並翻開乙本第X頁。」小孩一臉驚奇。我總結:「拜託,聰明寫作業好嗎?」幾個乖乖牌舉手問:「真的可以抄嗎?」我回:「如果可以自己寫得順暢那是最好的,但如果還沒熟練,都是自己寫的作業為什麼不能參考?要聰明寫作業啊!」
小孩開始會去找資料,也達到我要他們處處翻翻找找的目的,聰明寫作業很快就變成班級名言。
有天,我因追著幾個孩子的訂正,整個下午沒時間裝水喝,直到課後學習扶助,才請留下的六七個孩子往前坐,告訴他們因為沒進水的緣故,現在口水很珍貴;其中一個小孩很快地說了挪出空檔的方法,然後結論:「吼,老師,聰明教學好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