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採果一般地採茶
參加過日本茶道和台灣各地多種茶園採茶、製茶等體驗,就是沒有和原住民朋友一起喝有「原」味的茶。最近我坐上布農族大哥的「藍寶堅尼」一起上山,到以櫻花季出名的高雄寶山部落,深入與眾不同的野放茶園「找茶」,也在大自然芬多精奢華的環抱下,體驗獨樹一格的布農族板曆茶席深度之旅。
那天一早,布農族的拿普大哥傳來一張看起來和台灣隨處山路沒啥兩樣的岔路照片,要我們開車到那和他會合。正當我們在幾乎收不到手機訊號的山裡繞來繞去,擔心能否找到目標時,就看到照片上的岔路了,而且拿普大哥正好開著「雙門敞篷」、暱稱為「台灣藍寶堅尼」的藍色小貨卡像電影明星般緩緩現身,與約定的時間分秒不差--雖說深山無日月,但山居歲月隨時聽聲辨色判斷時機的能力,也是素來依賴機械、五穀不分的平地人無法想像的。於是,我們坐著「藍寶堅尼」上山,這車倒也不含糊,後座貼心地放了蓆子和不用的衝浪板當椅墊,還有小塑膠椅當踏階呢!
拿普大哥的有機茶園,不只使用自然農法,不灑農藥不施化肥以外,也不澆水、不除雜草、不頻繁採收,完全放牛吃草。更特別的是,拿普家種的茶和台灣一般出自於改良場品種的茶樹不一樣,是台灣原生山茶。一般台灣茶樹都是低低矮矮、整整齊齊,但拿普在祖傳土地上種的茶,卻是從日治時期就留下來的台灣原生種,這種原生大葉喬木茶味道濃厚又耐泡,類似普洱老茶,生長在海拔約八百至一千六百公尺高、年均溫十八度且霧氣濃厚的山上,最高可長到十公尺或兩層樓高。因此別人是彎腰採茶,拿普茶園卻常得把茶樹枝勾下來像採果一般地採茶。「那這裡有種過水果嗎?」我問。「種水果都在餵猴子啦!」拿普大哥回答。「還是種茶吧!」
布農族茶席的待客之道
我們拿著登山杖小心翼翼走下山腰崎嶇的小徑,在宛如森林般的高大樹叢間「找茶」。拿普大哥沿途解說各種生態,一面將樹枝彎下來採收,這真是我經歷過最有趣最特別的採茶。如此獨特的開場,也難怪拿普有機茶園連續三屆得到「部落野趣茶席競賽活動」冠軍--包辦前兩屆第一名及第三屆最高賞評審團大獎。
採茶完畢,就在山棕下以雲霧縹緲間的芬多精佐茶,茶席主人拿普大哥背對著山景,將最好的遠眺景致讓給客人,這是布農族茶席的待客之道。他先用布農族傳統的三石灶將水煮沸,這樣燒出來的水質較軟,茶喝起來更順口回甘。三石灶必須挑堅固的石頭,布農族的成年禮就是要學會挑選適合的石頭,燒後才不易裂,還要學會立石,例如角度要朝內,拼起來才能當作灶,非常科學。茶泡好了,我們試聞茶香、溫杯、沏茶,品了好幾種不同的茶葉,味道富含青草芳香又頗有尾韻。
拿普(Nabu)是原住民名字,意即勇士。布農族和歐洲部分地區一樣採襲名制,但有排行順序,例如長子承襲祖父之名、次子用伯父之名,女兒也是同理,若熟悉這家族的親朋鄰里,只要看名字就知道排行。拿普大哥曾擔任軍職,回鄉種茶二十多年,寫得一手好書法,茶葉手作包裝上的毛筆字就是他自己寫的。
茶席桌上還有非常特別的布農族板曆,傳說很久以前天上有兩個太陽,因為過於炎熱,把一對耕作夫婦放在田邊的嬰兒曬成蜥蜴跑到山裡了,憤怒的父親召集族人追到天涯海角,將其中一個太陽射下來變成月亮,受傷的月亮告訴族人有日光才有作物收成,應該感恩,並教導族人依據日照季節舉行祭儀及農作,板曆就是記錄什麼時節該開墾或收成,例如每個菱形代表一天,半圓形的圖示是鍋子代表這天要煮小米釀酒,倒過來的1是鋤頭象徵耕作,凹槽狀代表設置打獵陷阱,圖案可愛又特別。
到拿普大哥的茶園還能體驗其他有趣的活動,例如布農族打耳祭報戰功、射箭、植物搥染DIY和獵人便當午餐,可惜礙於時間只能期待下次。真希望日後有機會再來山上找茶,再次享受悠閒的品茗茶席和美麗的雲霧山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