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不太喜歡短暫的東西或一次性的關係,每次做完一件事情,就會思考:「那然後呢?我想要創造什麼樣的結果?」。每位捐款人對社福機構的期待不盡相同,有些人可能會想:我已經捐了錢,剩下的就是你們的工作,如果做得好,捐款就有價值,如果做得不好,就是你們的業障。但我想,每位榮董捐款之後,應該不會只期待拿到感謝狀(函)而已,那然後呢?
以前我擔任陪讀媽媽志工的時候,就已經體會到「一次的愛心很簡單,但要持續很難」,所以我常在思考: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捐款人對孩子的感動更深一層?怎樣才能提高感動的熱力,讓他們的愛心持續下去?
榮董生命分享會
每隔兩個月,張秀菊基金會會邀請三位榮董到兒少之家,每位上台演講二十分鐘,跟孩子分享他們的人生經驗或職業面貌,然後請榮董跟孩子分組互動、討論,讓孩子問問題,成為學習的榜樣,這就是「榮董生命分享會」。
我們想讓孩子了解,大人生命中也會有挫折,每個階段也會有不同的考驗。像有些榮董小時候也是家暴的受害者,因為有相近的遭遇,他們的生命故事經常觸動我們的孩子。
有位榮董分享時提到,從小家境貧苦,兄弟姊妹眾多,有時一天只能吃一餐,有天父親回家後因故發脾氣,把家裡唯一的一鍋飯整個掃在地上,為了填飽肚子,他只好含著眼淚,把地上的飯一粒一粒撿起來吃。說到這裡,台下的孩子就哭了,因為他也有類似的經驗。
如果用大人的眼光來看機構的孩子,他們是需要幫助的、是弱勢的;但其實有些大人的內心也是脆弱的,很需要被療癒,而透過講述自己的生命故事,可以幫助療癒他自己。
像我在陪伴這群孩子的過程中,原本以為是我在幫這群孩子,但後來發現,是這群孩子幫忙療癒了我。每次募款遇到挫折時,我都會回到兒少之家看看孩子們,他們的笑容會給我力量,幫助我找回初心和繼續走下去的動力。
當孩子從大人的口中,明白他們不得已的苦衷後,就會慢慢學習到同理,他也會開始去同理他的父母親。唯有他開始跟自己父母親在關係上和好,未來他跟自己的子女才能在關係上得到圓滿。
閱讀人生這本書
大砌空間規畫設計公司負責人陳守仁有次來到榮董生命分享會演講,他提到自己直到三十三歲結婚之後,才真正體會「什麼是家的感覺」。
在陳守仁小時候,他開糕餅店的父親因為欠債無力償還,連夜帶著全家從台南逃到高雄躲債。而就讀國小四年級時,母親跟父親感情失和,母親一時想不開就在他面前自殺了!後來他與妹妹被送回台南老家給阿公、阿嬤照顧,父親留在高雄工作,一年只能見三次面。受日式教育的阿公當時曾對他說,若爸爸沒按時寄錢回家,就要送他們去孤兒院。
他高中畢業後決定從軍,在部隊服務十六年,認識了另一半,決定共組家庭。為了實現「女兒出生時一定要陪在妻子身邊」的承諾,他毅然退伍,與朋友合作創業。沒想到三年後,他的事業夥伴突然中途退出,讓他面臨事業危機,但他不服輸的個性,決定還是要堅持下去,儘管創業過程起起伏伏,他一直靠著自己的座右銘:「努力到感動自己,拚搏到撼動天地。」鼓勵自己一路走過來。
陳守仁說:「人生要有起、有落才精采!」
每個人的人生就像一本書,而聆聽二十分鐘的生命分享,就像閱讀一本書的精髓,你可以在這個人的身上學到一種精神,這可能成為孩子成長中的一個關鍵,或是一個啟發,可以用生命影響另一個生命,並且像父親的背影一樣,讓孩子跟隨。
有些榮董在參與分享會後,更加了解我們機構的孩子,發現他們並沒有因為原生家庭的不幸而自暴自棄,反而在基金會用心的培育下,變得開朗、活潑有自信,而且從小就學會洗衣服、煮飯等生活技能,因此更願意長期捐款資助,並提供他們離院後的就業機會。
創造深度感動,讓愛持續下去
一次的愛心很簡單,要持續很難,但唯有持續才能將愛深耕。那要怎樣才能讓愛心持續下去呢?
我認為,唯有讓感動達到一定的深度,才有可能願意不斷付出,而這需要經歷一定的過程,也需要時間的醞釀。剛開始因為覺得「感動」,所以產生「關注」,關注久了接下來才會有「行動」,最後才會願意「長期幫助」,把對方的需要變成自己的責任,這就是做公益的最高境界。
對捐款人來說,除了參與活動,最重要的是有機會接觸到孩子,而且能進行深度對話,這樣才會有深度的感動。像榮董生命分享會的活動設計,從分享榮董的人生故事開始,然後讓孩子問問題,最後是小組討論,就是要讓榮董有機會跟孩子做近距離的接觸。
一般人對社福機構大多只停留在表面的認識,就算已經捐款一、兩次,恐怕還是不太了解捐款背後真正的意義和目的,如果有機會能夠進一步接觸社福機構,理解他們在做的事情,以及對社會帶來哪些正面的影響,就有可能持續付出愛和關懷。
就像我們購買商品,如果我們知道使用這個商品會帶來哪些好處,使用上就會更有信心;相同的道理,如果我們了解捐款的目的和意義,捐出去也會很安心,而且會願意一直幫下去。
我很期待能有愈來愈多的捐款人,願意把基金會的需求當成是自己的責任,這樣基金會才能永續經營下去。
●摘自發光體出版《在愛裡相遇:用一塊錢的力量,累積千萬祝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